驴肉*烧是一种华北地区极为流行的汉族小吃,分为河间驴肉*烧和保定驴肉*烧两个流派。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,后发展为南北两派。卤好的驴肉伴着老汤汁加入酥脆的*烧里面,作为河北省餐饮文化中心的保定,是中国第九大菜系--冀菜系的发源地,而处于这一河北餐饮中心的驴肉*烧经过勤劳的河北人民多少代人不断地发展和**,终于使驴肉*烧闻名大江南北。在华北地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驴肉*烧的店铺,**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。河北河间也有类似名称食物,不过做法和味道却大不相同。据《史书记载》驴肉*烧源于明建文二年(公元1400年)河北保定,现在遍布燕赵大地。
驴肉*烧顾名思义有两种主要原料。驴肉,一定要选漕河毛驴,把肉加上各种香料卤煮好,香香的。*烧,不用选精制粉,那样做出来的饼没嚼头。不用加油、糖、鸡蛋之类的,象馕一样基本全麦的烧饼,要稍微硬一些。接下来就很简单了,拿把刀,随随便便的照着*烧的头部一剖,深入,到底,但不要破底,然后把剁了几刀的驴肉塞进去。驴肉瘦肉多,所以不用担心油,但最好放肥的,因为会更香。此外,保定成规模的驴肉*烧连锁店有:袁家、永茂、老驴头、好滋味等等,这些专门的美食店干净卫生,各有所长,并且已经将分店开到了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、唐山等周边城市,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名吃。
保定的驴肉*烧据说起源于明初。朱棣起兵谋反,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,打了一场败仗。燕王眼瞅着饿得就要见阎王去了。士兵出了个主意,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。其实所谓“驴肉香,马肉臭,打死不吃骡子肉”,马肉纤维比较粗,不是特别好吃。但是饥不择食,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*烧吃了。哪知味道还很不错。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“马肉*烧”,而且马肉*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。但是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,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。这里的马可不是做*烧吃的死马,而是活生生的战马。马成了战略物资,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*烧吃了。但是想吃马肉*烧了怎么办啊?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——驴肉。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,而且纯瘦不肥,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。而且保定一带,属于冀中平原,水草肥美,最适合养驴。河北地区的驴有两种,一种是沿海一带的渤海驴,一种是山区和平原的太行驴。保定的驴一般都是太行驴,而另外一种驴肉*烧——河间的驴肉*烧则是渤海驴。相比来说,太行驴比渤海驴好吃一些。于是在种种际会之下,驴肉*烧就诞生了。
据有河间独特风味的“大*烧夹驴肉”。具有悠久的历史,最早的传说是: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来到河间,一书生“杀驴煮秫”招待李世民,他吃后连说:好吃好吃;清代乾隆下江南,从河间路过,错过住处在民间吃饭,主人只好把剩饼拿来夹上驴肉放在大锅里煲热,乾隆吃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。经过数代流传才形成这样一种形状(还有一种是圆形的)和风味。河间有句俗语叫:“常赶集还怕看不见卖大*烧的”,这也就是说大*烧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,和大家对这种食品的喜爱。新中国成立后,因保护耕畜,驴不能随便杀了,只好掺上猪肉。又独创出用驴油与淀粉加上各种药材熬制成的焖子,文革时期,又因割资本主义尾巴。河间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,就全部停了下来。改革开放以后,各村镇尤其是河间米各庄一带的经济比较开放。*烧驴肉就又活跃了起来,新一代的面点师,集老一代的经验把“大*烧夹驴肉”这一传统食品发扬光大,很快的推向了长江以北各地,并且深得各地美食家的好评。
经常有人拿保定驴*与河间驴*作比较。从外形来讲,保定的*烧是圆形的,河间*烧是长方形的。从做法上讲,保定的驴肉为卤制,河间的驴肉为酱制,这一点决定了两种食品口味上的巨大差异;最后,在将驴肉夹进*烧的时候,保定的驴肉是热腾腾的,带有老汤卤汁的淳厚,且一般不会在*烧中夹菜,以免淡化驴肉特有的鲜美。河间的驴肉因为是酱制,所以在加进*烧的时候是凉的,就像我们吃酱牛肉的时候一般都吃凉的一样,而且一般会在*烧里面夹上青椒等一些辅料。其实不管是哪种驴肉*烧,好吃与否在于每个人的口味,希望这种特色小吃能够一直坚持传统的口味,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