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岩山位于井陉城南八十里。此地险峰壁峭,风景秀丽,自古有“五岳奇秀揽一山,太行群峰唯苍岩”的盛名。相传这里曾是隋文帝女儿妙阳公主出家的地方,并有许多神奇的传说。
隋文帝的三女儿妙阳公主,年满十四岁时,长得十分美丽,而且熟读诗书,聪明过人,隋文帝夫妇百般疼爱,谁知两个姐姐产生了妒忌之心。**,姐俩鼓动父王效法三国时期七步成诗之法来刁难三妹,隋文帝也想考考她的才华,随将妙阳叫来道:我这里有古联上句,至今无人能对,限你七步内对出。”说罢顺口念道:“唯头绣凤凤穿花,鞋动凤舞”。妙阳沉思言道:“扇面画龙龙戏水,扇扇龙飞”。
隋文帝听罢,连声夸好。两个姐姐却更加忌恨,从屏后转出说:“对古联不足为奇,如三妹能用计把我俩匡出屋外,我们就服她。”
妙阳一听,连声叹气,并语带双关地说:“从屋里往外匡,非为本事,如姐姐到屋外,我往屋里匡,定能匡得进来。”文帝疑感不解,二位姐姐却信以为真,遂起身出屋。妙阳跟出,往绣墩上一坐,摔腹大笑道:“唉!好不容易把姐姐匡出来了!”
次年,如阳染上风廯,百*不愈,听说苍岩山上有一石泉能*,遂**父母,前往*疾。**,浴罢入睡,恍惚间一匹马停候门外。妙阳*爱骑马,随即踏蹬跨胺,那马双耳一竖,四蹄凌空,竟来到云外自在天。只见画阁开处,金童玉女,手提宝炉,引着帝释天尊、悦意夫人出来,许多星官神将排在阶下侯旨。班部丛中,闪出十殿阎罗,上前奏道:“今有人间亡魂,该当发落,请旨定夺。”天尊道:“宣上殿来!”只见许多男的、女的、老的、少的、蠢的、俏的伏在殿外。天尊发落道:“尔等此番入世,务必认定自己的行藏,莫忘本来面目,可抬头向天人宝镜一照。”众人抬头初照,还是各人本象,次后便出现悲欢离合,荣枯体替姻缘,有哭的,有笑的,有悲的,有怒的。忽然金光一闪,那些人腾空而去,坠入云中。随后悦意夫人道:“这番发落何时了解,难道不能使人超出轮回之苦?”天尊道:“有三者可免,即神、佛、仙,此等人中,只要苦志修行,脱离烦恼忧思,方可超脱。”说道此,突然道:“有人偷看天庭,诸神搜来!”妙阳一听,心一慌,从云中坠下,一下跌醒,乃南柯一梦。
妙阳连忙翻身坐起,前后一想,觉得此梦古怪,莫非该我出家不成,如果神能佑人,何不将我风廯*好?说也奇怪,妙阳再去浴疾,果然病愈,于是拿定主意,出家为尼。皇姑出家是帝王的耻辱,文帝一怒之下,想杀掉妙阳。皇后、太后苦苦求情,并让大女儿、二女儿前去劝说。妙阳执意不从,皇后无可奈何,*后苦笑一声说:“好吧,出家是要受苦的,我要先看看你能否受苦。今天晚上,你到磨坊,把十石麦子磨成面,十石谷子磨成米。”
傍晚,三皇站来到磨坊,看着麦堆、谷堆,嚎啕大哭,直哭得星星不敢眨眼,月亮不敢露面,土地爷从梦中惊醒,来到磨坊,用拐杖作磨棍,推起磨来。哭得阎王殿东倒西晃,阎王就派小鬼到磨坊碾起米来。鸡叫了,天亮了,十石麦子那成了面,十石谷子成了米。文帝、皇后来到磨坊,妙阳道;“儿完成使命,该准儿出家了。
母亲无言,父王仍然不允,说:“我限你一夜之间,把混在一起的十坦谷子,十担芝麻分开,如有一粒相混,就不准你出家!”妙阳眼含热泪,边检边哭,直哭得风住了,月停了,百鸟成群飞来了,乌鸦,麻雀叼谷子,黄鹂、百灵叼芝麻。一声鸡叫,百鸟飞走,谷子芝麻整整齐齐分成两堆。文帝、皇后又来了,妙阳隐察道:“父皇无戏言,该准儿出家了吧?”文帝、皇后无言以对,只得应允。
如阳出家当尼姑,权且住在南华寺。文帝为了保全体面,瞒过世人,便密派两个太监,带人在南华寺周围架起干柴,点起大*,一利时劈劈啪啪,领成*海。庵中尼姑哭喊连天,这时,空中显出一道白光,化为白虎,窜入庵中,载着妙阳公主向苍岩山飞去。苍岩山是仙界乐园,山口白檀,枝叶茂密,神虎飞跑慌张,树枝挂破了三皇姑的衣服。皇姑生气地指着白檀树说:“白被树啊好无理,乘人之危暗算我,有朝一日,我要剜你的心,剥你的皮!”自此,苍岩山的白檀树,从小就开始空心,年年剥层皮。
再说南华寺众尼姑,个个被烧得焦头烂额,鬼魂升天,到帝释天尊面前告状。天尊非常愤怒,传下圣旨,让长安城中,不论官民,一律生疮。文帝也遍身脓疮,寝食不安。烧南华寺的两个太监拖着疮体去见文帝,求他向三皇姑求情。文帝无可奈何,只得让宫女拿来香炉,焚香忏悔,望空说道:“求儿不忘父母之情,搭救长安百姓!”
一股香烟飘到苍岩山,送来了皇帝的祷告。为了搭救长安百姓,妙阳驾雾来到云外自在天,跪在帝释天尊殿前。天尊知其来意,立即让她起来道:“你父*烧仙界,本该降灾三年,念你一片孝心,免他们一死,但须用一个神仙的手眼熬制汤药,撒向凡间,才能祛灾。”
众神听了,浑身打颤,三皇姑则上前跪禀道:“小神愿用自己的手和眼搭救长安百姓。”天尊准奏,三皇姑回到苍岩山,剁下自己的手,挖掉自己的眼,熬成*疮良药,撤向人间。
从此,文帝病愈,亲临朝政,百官疮好,共议国事,百姓康复,男耕女织,三皇姑却成了一个无手无眼的女神。
夜晚,三皇姑向父皇托梦;“儿出手眼,普救黎民,你需为儿建寺兴善。否则,儿永世也不能有手眼。”于是,文帝乃为建寺,敕名兴善寺,后改为福庆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