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台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饮食文化亦是源远流长,**文化内涵。各地小吃众多。2010年第二届烹饪技术大赛曾评出**名小吃为:邢台锅贴、白牌烧鸡、威县*烧、广宗薄饼、临西饼卷肉、清河菜豆腐、邢台包、黑家饺子、隆尧羊汤、临城腌肉,后有增补。
邢台锅贴是一道**的汉族小吃。属于煎烙的馅类小食品,制作精巧,味道精美,多以猪肉馅为常品,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。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,一般是饺子形状。
邢台锅贴为河北省10种地方名吃之一。1934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汉英随军路过邢台,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“六合居”饭庄,*家经营锅贴,因其“外焦里嫩”、“香而不腻”享誉牛城,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,1991年被评为全省“**风味产品”。
邢台锅贴“外焦里嫩”、“香而不腻”,作为河北地方名吃,它已经享誉北方。1959年,“一声炮响崩出个东川口”,在来自全国各地400人的庆功宴上,张汉英的邢台锅贴一夜走红。
刚出锅的锅贴,底面焦黄,两头留口,露出里面鲜美的馅儿,冒着丝丝热气,让人看到就食欲大增。“吃起来外焦里嫩,混合着表皮的浓郁麦香、馅料的软嫩鲜香、底面的酥脆焦香,让人吃过了就不容易忘掉。”这是网友“若冰”对锅贴的描述。
在天桥庄园,锅贴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做法。“每个锅贴要捏八下,出来七个褶。”张汉英的女婿、该饭店中国烹饪**何国庆说。
邢台锅贴之所以如“若冰”描述的那般美味,是因为其有两绝:一是半烫面为皮,制成品上部软糯,下部焦脆。用发面、死面(水面)、全烫面做不出来这样的效果。二是传统上以麻秸为燃料,取其上*快、撤*快的特性,才能**制成品脆而不韧,焦而不糊。
“劈柴不好控制*候,麻秸*合适,现在没有了麻秸,我们开始用煤,后来用燃气,*候更容易控制。”何国庆说。冯玉祥的白板师傅 。
“我岳父是甘肃平凉人,网上和很多人说他是南宫人,这是误传。”张汉英的女婿何国庆说。张汉英曾经是西北军阀冯玉祥的“白板师傅”(也就是现在的面点师傅)。1930年冯玉祥联同阎锡山、李宗仁等与蒋中正对抗,引发中原大战,兵败后于1932年隐居山东泰山。正是这一年,张汉英来到邢台。
当时,邢台南关商场院内有一家叫“三鲜春”的饭馆。从西北军退伍的张汉英师傅入厨“三鲜春”制作锅贴。
次年,南宫人张培俊接手这家饭馆,进行扩建改造,重新开业时改名为“六合居”,是当时邢台城能包办酒席的少数几个大饭庄之一。由于张汉英的锅贴做得炉*纯青,“六合居”也因锅贴而彰名。当时,人们以能吃上“六合居”的锅贴为荣。
1956年公私合营,“六合居”并入其他饭店,张汉英师傅调入邢台饭庄(**饭庄),把锅贴也带到了邢台饭庄。
何国庆在邢台饭庄做学徒时,与张汉英的女儿喜结连理,张汉英的几个子女都没做厨师,只有何国庆和几位徒弟把锅贴手艺传承下来。
1958年,梅兰芳先生来到了邢台,梅先生在邢台饭庄北侧露台与等候的戏迷们见面,中午吃饭时,尝到了张汉英师傅的锅贴,赞不绝口。
然而,张汉英的锅贴名声鹊起却是在1959年。
这一年,苏联**用“定向爆破堆石坝技术”“一炮崩出个东川口水库”。当时,苏联**、中直37个部委代表、全国25个省市代表400余人见证了这一技术。之后的庆功宴上,张汉英的邢台锅贴作为本地特色小吃,呈现在了餐桌上,饭后,与会者把对邢台锅贴的赞誉带到了各地。邢台锅贴也因此一炮走红。
改革开放后,邢台锅贴进入省会石家庄,并落户中山路上的中华饭庄,获原商业部“金鼎奖”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传承发展,邢台锅贴不仅传遍牛城,而且享誉外地。据了解,除邢台外,北京、济南、烟台、唐山等也都将锅贴列入城市名点。